![]() |
|
跨越十三载,再启泾惠渠楼底泵站新征程 | |
作者:杨俊耀 来源:第一工程处 发布时间:2025-4-29 8:55:34 点击量:776 | |
十三载光阴流转,渠水悠悠,见证着泾惠渠楼底泵站的蜕变与成长。2012年,我与一群同样怀揣着水利建设梦想的青年在这里开启泵站建设的奋斗征程;2025年,再次站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上,肩负起改造升级的重任。岁月更迭间,泵站的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水利人的初心与坚守,而这一次的启程,更将续写新时代水利事业的壮丽篇章。 2012年的施工现场,是汗水与拼搏交织的战场。那时的泾惠渠楼底泵站所在地,还是一片荒芜。面对工期紧、任务重、技术要求高的重重压力,我们没有丝毫退缩。白天,头顶烈日,在尘土飞扬中指挥机械作业,反复核对每一个施工细节;夜晚,挑灯夜战,在简陋的工棚里研讨施工方案,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记得在泵站主体浇筑的关键阶段,连续一周的阴雨天气打乱了施工计划,为了确保工程进度,我们搭建防雨棚,采用特殊施工工艺,人停机不停,终于赶在汛期前完成了主体结构。当泵站主体结构顺利封顶,当第一台水泵安装调试成功,清澈的渠水通过泵站流向广袤农田的那一刻,所有的疲惫都化作了难以言表的喜悦与自豪。那一刻,我们深知,一座保障民生的水利工程已然落成。这座凝聚着无数心血的泵站,成为了保障周边地区农业灌溉和民生用水的坚实屏障。 时光飞逝,转眼间十三个春秋过去。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曾经发挥重要作用的楼底泵站逐渐显露出与现代水利需求不适应的地方。设备老化导致运行效率下降、能耗增加,传统的管理模式也难以满足智能化、精准化的用水调度需求。2025年,当我再次接手楼底泵站改造项目时,深感责任重大。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设备更新和技术升级,更是一次推动水利事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践。 此次改造,我们以“领先设备、智慧泵站”为核心目标,将前沿科技深度融入泵站建设。计划引入物联网、数据互联等先进技术,构建泵站智能管理系统。将集中管理站、提升泵站,进水明渠配套设施等各个节点的数据信息进行打通,形成数据的互通共享,打破数据孤岛,将业务从传统的点的管理提升到面的管理,能够更直观的对每个泵站的运行全过程进行整体把控,从而使泵站运行策略的调整和制定更加的全面、高效,让泵站运行状况一目了然。同时,采用自动化控制系统,替代传统人工操作,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大大降低了人为失误的风险。在设备更新方面,选用高效节能的轴流水泵机组和先进的配电设备。此外,我们还将对泵站的环境进行整体优化,打造生态友好型水利设施,让泵站与周边自然环境和谐共生。 当然,新的征程必然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在原有的建筑基础上精准安装设备,如何确保新技术、新设备的稳定运行,如何让团队成员快速适应智能化管理模式……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一一解决。但回顾2012年建设时的艰辛历程,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克服一切困难。凭借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以及项目部全体人员的团结协作和创新精神,我们定能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十三载春秋,见证了楼底泵站的成长与变迁,也见证了水利人一脉相承的初心。跨越十三载,从建设到改造,变的是技术与设备,不变的是水利人“治水兴邦、造福人民”的初心与使命。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将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更实的作风,全力推进泾惠渠楼底泵站改造项目。相信不久的将来,一座更加智能、高效、绿色的现代化泵站将重新屹立在泾惠渠畔,继续为地方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生态保护贡献强大力量,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奏响水利事业的奋进强音。 | |
【编辑:刘占琴 责任编辑:杨少冬 审核:胡娜】 | |
上一个:大自然的馈赠 下一个:向风而行 | |